1993年出生的小石智勇,与雅典奥运会62公斤级举重冠军石智勇同名。 他也延续了前辈的实力。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为中国的强大喝彩!
石智勇就读于印江中学第二青少年体校
这次石智勇获得冠军,母校的童鞋老师们都特别兴奋。
童鞋们,通过大屏幕为石智勇加油吧。
图片来源@佳东流
网友@jeance解释:印江中学下有两个分校,一个是华光学校,一个是宁波二少体育(主打竞技体校)。 这所学校(宁波市第二少年体育)在印江中学后面的山上,石智勇就是从这里入选省队,然后又入选国家队的。
注意! 前方高能,石智勇表情包来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62公斤级冠军福建选手石智勇升级至男子69公斤级并夺得金牌。 12年后,同样从62公斤级升级到69公斤级的宁波石智勇再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奥运会举重史上首次出现同一级别出现两名同名总成绩冠军。 相同的名字、相同的项目、甚至相同的升级经历,石智勇的两个故事让里约奥运会男子69公斤级举重比赛更具吸引力!
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中,由宁波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石智勇获得第一名。 这也是宁波首次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他不是雅典奥运会举重冠军石智勇,而是来自宁波的体育新星,原名石磊。
生于梧桐,天赋异禀
1993年,石磊出生在梧桐镇一个美丽的村庄。 父亲石乔聪明能干,母亲唐西棣朴实勤劳。
村里的邻居说,石磊小时候力气很大,双手特别有力。 “他七八岁的时候就能举起马车的轮子了。”
梧桐是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这么好的人才自然不会错过。 八九岁时,石磊进入梧桐镇小学举重学校,师从肖双贵教练学习。
“当时我的吃住都在学校。” 石桥先生回忆道。 “一天早上,他打电话让我去找校医补医药费,原来他半夜发高烧,自己爬起来去校医门口。”去拿药吃。”
迁址宁波并更名为“智勇”
石磊练习举重一年多了,他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2004年底,宁波体校举重教练李东宇回家乡探亲。 李东宇也是梧桐人,曾师从奥运冠军唐凌生的首任教练唐云贵。 这次,石磊被李东宇选中,是因为“这小子很灵活,爆发力也不错”。
到达宁波后,李东宇提出给石磊改名字。 他觉得原名“岩石太多”,不如改成“石智勇”。 除了取“智勇”之意外,还体现了效仿奥运冠军石智勇的愿望。
(大石智勇)
(小石志勇)
就这样,梧桐人石磊11岁多的时候,就成了宁波的“石智勇”(已定居慈溪)。
为美国出名瞄准巴西
事实上,石智勇2008年就入选浙江省队,师从陈欢。 后来,他被分配到占旭刚组,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但由于伤病的原因,他接连缺席了各大比赛,成绩也并不是特别出色。
2012年,全国举重锦标赛在柳州举行。 石智勇第一次回到广西参赛,但结果却很糟糕。 他在挺举三项比赛中都失败了,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石智勇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成名。
在展旭刚的刻苦训练和精心指导下,石智勇慢慢走上了向上的道路。 进入国家队也就顺理成章了,“小石智勇”这个名字开始被人们所耳闻。
在国家举重队中,石智勇崭露头角。 2015年11月,在美国休斯顿世锦赛上,石智勇以挺举190公斤、总成绩348公斤的成绩夺得69公斤级两项冠军。 此外,他还以158公斤获得抓举第三名。
成为世界冠军的石智勇并不满意。 他把目光投向了里约奥运会和最高领奖台。
去里约期待实现我的梦想
事实上,当他被“石智勇”这个名字困扰的时候,石智勇就在苦苦思索解决办法。 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解决问题吗? “只有一种方法——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石智勇曾对某人说过。
今年春节,史乔生夫妇去北京看望儿子,计划停留一周。 但石智勇只和父母待了一天,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和鸟巢。 “之后他就忙着训练,我们连长城都没有去看。” 石桥说道。
今年4月的奥运会选拔赛中,石智勇以两公斤之差输给了奥运冠军廖辉。 石智勇只能当“替补”。 赶上里约大巴的希望渺茫,但石智勇并没有放弃希望,更没有放弃努力。
“上帝眷顾有准备的人。” 廖辉因膝伤无法保证系统训练。 69公斤级的候选人最终在最后一刻落到了石智勇身上。
今天石智勇成功抓举162公斤和挺举190公斤。 他以352KG的总成绩排名第一! 这也是宁波体育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
石智勇赛后采访
石智勇说:“我在宁波训练三年了,我是广西宁波人,感谢宁波人民的支持。”
为石智勇干杯赞!
-----------------------
综合:青年宁波、中国新闻网、央视网、浙江宁波、西门町、新浪微博等| 编辑:苏叶子
猜你想看
宁波最热闹:nbcnool
广告合作请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kyiyao.cn/html/tiyuwenda/2293.html